立冬时节刚过,重庆市忠县独珠半岛上,传统院落与自然田园交融,山清水秀,江枫渔火,江景与游人的身影相得益彰。很难想象,这里曾经只是一个房屋破损、人烟稀少的萧条小村庄。
独珠半岛的美丽嬗变,得益于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以下简称“山水工程”)的实施。
忠县独珠半岛上,传统院落与自然田园交融,满目皆绿,美不胜收。
三峡库区是我国最大的淡水资源战略储备库,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的重庆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十四五”时期,重庆在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着力解决库区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等突出问题,协同上下游生态修复成效,保障三峡水库稳定高效发挥功能。
重庆如何实施山水工程,取得了哪些成果?“生态修复+”如何让库区腹心实现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转变?记者前往忠县、石柱、云阳等地深入采访。
石柱冷水镇龙河源头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项目实施后,当地莼菜产业得以发展,图为村民正在进行莼菜采摘。
消除“腹心”之患
三峡库区碧水青山常伴
独珠半岛位于忠县城东约3公里处,长江在此转了一个大大的“U”形急弯,形成三面临江、一面靠山的半岛,宛若独珠而得名。
江湾、湿地、半岛等自然环境,形成了独珠半岛独特的江村风貌,但高密度生产生活带来了水土流失、面源污染等生态问题,区域发展受到影响。
为改善独珠半岛的生态环境,2022年6月,忠县独珠半岛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项目正式开工。忠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赵军介绍,项目系统实施了生态保护修复、土地综合整治、人居环境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等,擦亮区域生态底色、改善耕种条件、促进农文旅产业发展,加快助推乡村振兴。
生态环境改善后,独珠半岛的村民开起了农家乐。华龙网 陈雨 摄
“在独珠半岛的保护修复中,我们坚持保护半岛自然生态环境、修复江村历史人文风貌,延续和保护江村’山水田林村’肌理,塑造江村现代农业和生态景观基底,同时植入农耕、民俗文化体验。”赵军说。
系列保护修复措施完成后,如今的独珠半岛绿水青山环绕,逐步恢复了“江枫渔火对愁眠”“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江村意境。
独珠半岛的保护修复是重庆山水工程的典型案例之一。重庆山水工程涉及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是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区域。
山水工程于2022年启动,包括万州区、涪陵区、丰都县、忠县、云阳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等6个沿江区县,辐射总人口480.51万人,面积超过1.5万平方公里,预计用3年时间,系统推进三峡库区腹心地带上中下游、山上山下、左右岸、干支流综合治理与系统修复。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山水工程以保障三峡库区水环境质量安全为核心,协同三峡库区库首、库尾国家山水工程试点成效,在项目区上游、中游、下游三个分区中划定8个保护修复单元,综合部署面源污染防治、石漠化综合防治、土地综合整治等9项重大工程、134个项目。
目前,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总体进度达89%,部署的134个项目已完工71个。
山川披绿,大地增色。山水工程的实施,不仅消除了重庆库区“腹心”之患,筑牢了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还提升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助于加快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创新“生态修复+”
生态优势变绿色发展动能
位于独珠半岛上的现代智慧农业园。
山水工程的实施过程中,重庆持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动“生态修复+”模式,加强生态修复与农业、文旅等有机结合,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动能,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在独珠半岛上,“生态修复+农业”让“新农人”周玉高尝到了甜头。
“生态改善后,我在这里投资建设了现代智慧农业园。如今,园区内,脆桃和蓝莓基地、果蔬无土栽培园区可四季赏花、四季摘果,集农业示范、亲子游玩、科普教育于一体,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去年9月开园至今,已收入了160万元。”周玉高说,公司还常年吸纳当地40多个村民就业,累计发放村民务工工资超百万元。
在独珠半岛的现代智慧农业内,村民就近务工。华龙网 陈雨 摄
搭乘山水工程“东风”,云阳县凤鸣镇太地村也让村民吃上了“生态饭”。初冬的太地村,良田美池,白鹭低飞,点破一湖秋水。几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面貌:土地零散细碎、产业道路缺失、生态环境退化、发展势能不足……2022年6月,云阳县启动实施山水工程。云阳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抢抓项目机遇,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整治中,云阳通过微菜园整治、绿篱植入、生态节点打造等工程,合理开发利用农业旅游资源,推出“闲置农房配套小田园小菜园”对外招租模式,吸引县城工商资本引入。
“我们还积极探索’生态修复+农旅’的模式,开展插秧节、丰收节等农耕文化旅游,打造生态化农业休闲观光产业园,形成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发展道路,切实助力乡村振兴。”云阳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全域土地治理后,云阳凤鸣镇建起了农业产业基地。
同样从“生态修复+”模式中受益的还有石柱藤子沟水库附近的村民。藤子沟水库位于石柱长沙村,在水环境综合治理中,当地系统实施了半山梯田整治、滨河湿地修复、天然林恢复等生态工程,恢复自然生态,逐渐成为高校艺术写生基地,形成梯田湿地自然景观与艺术研学相互促进的生态文旅乡村振兴示范。
如今,在三峡库区腹心,已形成了忠县独珠半岛、石柱藤子沟、涪陵水磨滩、丰都龙河生态廊道等9个具有辨识度的生态修复典型案例,“生态修复+”在助力产业兴旺、助推高质量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做活生态大文章
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中的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中,重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筑牢生态根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
在与独珠半岛一水之隔的皇华岛上,长江三峡首个开园的考古遗址公园——皇华城考古遗址公园正成为市民青睐的休闲地。
一体化保护修复后的忠县皇华岛。
2016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先后开展了皇华城前期调查、全岛普探和考古发掘工作,揭开皇华城城墙、城门等各类文物的神秘面纱。
在山水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忠县依托稻田种植湿地植物,构建岛屿小微湿地群,修复岛上生态,同时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出发,在摸清皇华岛生态本底和人文本底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和保护利用历史文化遗存,策划考古游学、生态人文等体验活动,全力打造三峡库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示范岛和人文生态绿岛。
自2023年国庆开岛以来,皇华岛已累计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接下来,我们还将统筹生态与人文、保护与利用,构建文化阐释体系,规划建设考古遗址博物馆、配套基础设施,让皇华岛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赵军说。
奏响“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协奏曲”,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如今,越来越多的库区腹心“好风景”变成发展“好前景”。
在石柱县藤子沟,生态“颜值”提升后,由政府搭台,村集体、民间资本持续投资发展文化体验、创意旅游等业态,新增就业岗位537个,村集体经济分红收入30.58万元,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共享,促进乡村振兴。
龙河流域丰都段生态廊道。
以“生态修复+”理念谋划发展,三峡库区正在提升生态“颜值”、壮大产业“价值”中逐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库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未来,重庆将持续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着力建设山青、水碧、林郁、田沃、湖美、草茂的美丽重庆,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新征程更加出彩厚植绿色底色。
华龙网 陈雨/文 部分图片由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提供